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对于阿斯巴甜评估结果:代糖还能正常吃吗

当日常食用和癌症关联到一起的时候,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就来了。关于阿斯巴甜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对于它的质疑声甚至扩展到了所有的人工甜味剂

  2023年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对于阿斯巴甜评估结果公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当日常食用和癌症关联到一起的时候,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就来了。关于阿斯巴甜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对于它的质疑声甚至扩展到了所有的人工甜味剂。

  阿斯巴甜以后能不能吃了?其他种类的甜味剂是否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替代糖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一)阿斯巴甜还能吃吗?

  世界卫生组织对阿斯巴甜的评估,除了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外,还有一份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评估结果。

  JECFA维持了原先对于阿斯巴甜的风险评估结论,重申了每人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40毫克每公斤体重,认为按照目前剂量和范围使用,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健康危害。

  华霄(江南大学教授):“IARC,它的职能是判断就是这个物质它是不是可能会致癌,它并不是一个专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机构。而JECFA它的主要职能则是判断某种物质作为食品或者添加在食品里,它在什么条件下,比如每天的摄入多少、摄入时间长短,会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这两个机构做的事情,角度不一样的,但又是互补的。”

  对于世卫组织这一次的评估,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也发声,表示阿斯巴甜按照中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评估结果真的权威吗?????????????

  关于阿斯巴甜的争议,从其在1974年被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首次批准作为餐桌甜味剂就开始了。长达60年中,包括审批流程存在利益交换、消费者不良反应投诉、导致脑肿瘤(癌症)怀疑等各种质疑从未停止。??????????????

  而这一次,虽然世卫组织的评估结果是由IARC和JECFA两家机构出具,其评估重点不同,但是它们都把阿斯巴甜放到了优先清单的高度优先级别里。这是一个怎样的级别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现行的“优先评估化学物质筛选技术导则”优先评估标准,突出致癌性、致突变性、持久的毒性、遗传毒性等都赫然在列。

  在此次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优先评估清单中,被高度优先评估的物质还有黄曲霉毒素和槟榔碱,这两者都是被反复论证致癌性,并且公认具有安全争议的物质。而阿斯巴甜的优先级别,竟然和它们一样都是高度优先。这能否说明阿斯巴甜本身“食用安全风险很高”呢?

  阿斯巴甜被列为2B类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给出的定论。其实IARC自1970年开始就系统编写并持续更新致癌化学物质纲要。也就是IARC专著系列。在专著系列中,IARC的专家组根据致癌证据是否充分,将不同物质对人类的致癌性分为4个组,分别是一类致癌物、2A类可能致癌物、2B类可能致癌物、三类可疑致癌物。

  但这样的致癌性划分标准,在国际上遭遇过多次质疑,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IARC的审核过程、证据采纳透明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这一次IARC公布阿斯巴甜为2B可能致癌物后,争议也随之而来。IARC并非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机构,其致癌性评估本身就很有局限性,而且不能作为制定标准的参考。

  那么IARC的评估结果是否权威可信呢?

  张凯(中国国家癌症中心):“IARC最著名的就是它要公布致癌物的分级水平,在病因学研究领域,它是最权威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一定要理解,它公布的分级癌症致癌物的分级,是证据等级,不是危害等级。从世卫组织宣布的这个结果上,表明了它们非常谨慎的一个态度。我们一定要理解,无论什么样的风险,离开了剂量去谈风险,是耍无赖。”

  (三)致癌争议由来已久?为什么IARC至今才首次评估?

  面对这场近60年的影响巨大且历久经年的争议,世卫组织下属的IARC作为致癌性调查最权威的机构,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对阿斯巴甜进行首次的癌症评估?是有什么特殊的契机吗?

  IARC在阿斯巴甜对消费者的影响和评价一文中提到,鉴于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建议对阿斯巴甜进行高度优先级别的评估。中文互联网中多篇有关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文章中,都提到了2022年这个法国团队发表的一篇“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报告,并认为这份报告就是此次IARC启动评估阿斯巴甜致癌性程序的重要证据。

  我们找到了这篇报告,该研究对102865名法国成年人进行了长期的网络调研,有人参与时间甚至达到了8年,参与调研者需要长期在网上提交记录报告,报告内容为长期多次的24小时饮食记录,甚至具体到所有他们食用过的食品名称和品牌,以方便研究人员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每个人对人工甜味剂的总摄入量。

  该报告的结论是,全球许多食品和饮料品牌中使用的人工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和安赛蜜-钾,都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这篇报告涉及到了所有人工甜味剂的致癌风险,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所有的人工甜味剂以后都不能吃了?

  张凯:“法国的这篇队列研究,因为是人群队列研究,人群数量也比较大,而且整个的实验设计相对比较完整,所以它才引起了重视。它的评估结果以阿斯巴甜和安赛蜜为主对照组的人群,得出致癌风险的结论。那么作为我们专业人士在看一篇文章时候,我们会想很多的干扰因素,比如说它举了一个例子,相对大量的摄入人工替代甜味剂的人群,他可能更爱吃甜的,他可能更相对肥胖,可能他相对喝饮料的数量要远远的高于对照组。其实拿喝饮料这一条来比,你可以想象一个喝饮料的人群,和一个不什么喝甜味饮料人群,他的健康素养是不一样的。很多研究都不可能考虑那么全面,所以这样一个研究,单纯靠它得出来结论,说阿斯巴甜或者人工甜味剂是致癌的,确实有失偏颇。我们解读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解读,一方面我们不能放过任何致癌的蛛丝马迹,另外我们不能过度解读,干扰我们的生活。”

  (四)天然代糖真的比人工甜味剂好吗?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减糖代糖食品当中,使用人工甜味剂的还是大多数,如果人工甜味剂现在不安全了,那么我们还能吃什么呢?就在大家对于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在将信将疑的时候,有一些食品厂家现在开始主动出击,迅速打出自己的产品是不含人工甜味剂,不含阿斯巴甜,它们使用的是天然代糖。那么,天然代糖就真的比人工甜味剂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仅网友的说法五花八门,意见不同。在我们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解读中,也产生了分歧。

  张凯:“这是人理论推理的结果,第一,其你现在吃到人造的东西很多,这个环境中人工替代无处不在,就是你逃不开。第二,我们必须有证据证明,你天然的就比人工的要安全,所以也要开展相关的研究。那么您问我为什么没有相关的研究?是因为它的小众性,你比如说某某什么果实的天然甜味剂,它不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它只能供应很小的人群。”

  张凯老师作为癌症研究专家,从研究结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认为作为一部分小众使用的天然代糖,其食用风险的相关研究并不充足。不过就天然代糖是否比人工甜味剂好这一问题。作为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华霄教授从人体本身的代谢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角度做出了分析,他的答案有些不同。

  江南大学华霄教授:“如果对一个天然的甜味剂来讲,它是天然的一个物质。实际上我们人体也属于自然循环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东西,如果是进入我们人体,我们人应该有更大的可能性去代谢去分解,去吸收或者是消化。对于一个人造的从来没有过的物质,我们人体并没有为这个东西去做好准备,它进入我们人体以后,没有一个现成的或者是经过长期进化出来形成的这样一套代谢的途径,然后去应付它。我是从一个相当于这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说,所以我是觉得天然的甜味剂来讲,那么它的安全性可能会好一些,我觉得从生态进化的情况去说的话,我们可能天然的甜味剂会比人造的甜味剂,那么它产生的危害性可能会小一些。当然我的这种说法都是自己的推论,目前还需要更多实验去证明。”

  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常见甜味剂都包括在其中。这份新指南总结了非糖甜味剂对成人健康的影响。总体来看,非糖甜味剂摄入比例高的人群常见慢性病风险会增加。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